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倪芳柳
每四年举办一届的足球世界杯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吸引了世界各地众多球迷的关注。 说到足球,我们不妨说说蹴鞠,这是我国古代一项类似于足球的运动。 据史料记载,蹴鞠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。 作为当时的一项娱乐活动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 本期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蹴鞠的历史。
在我国古代,人们把踢足球称为“蹴鞠”,又称“踏鞠”。 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足球活动的国家。 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,当时社会上开展的足球活动就有文字记载。 战国时期,足球与打芋头、弹琴、斗鸡、赌博、走狗一样,是人们闲暇之余的娱乐活动。 到了西汉时期,足球活动有了很大的发展,足球活动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; 足球活动不仅是娱乐活动,而且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。
蹴鞠历史悠久
早在战国时期,足球就已是我国尤其是城市中流行的一项民间运动。 据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记载,当时著名外交家苏秦曾到齐国游说齐宣王。 他在京城临淄看到了这一幕:“临淄甚富实,其人皆奏篾、鼓、箜篌、琴。斗士、斗鸡走狗、六波塔剧手。” 他们踢的球是原始足球。
“蹴鞠”又名“踏鞠”,在当时靠近临淄的楚地沛县也很盛行。 刘邦打天下后,带着父亲来到首都长安,享受太上皇帝的富裕生活。 然而,老人却一点也不高兴。 原来,他习惯了家乡的生活方式,喜欢斗鸡、足球等民俗活动,不习惯宫廷生活。 娱乐。 可见,从先秦到西汉,足球已成为中国的全民健身项目。
西汉体育场两侧各有6个球门
成为西汉开国皇帝的刘邦出身“草根”,也喜欢在家乡踢足球。 他的爱好直接让蹴鞠成为西汉时期的全民运动,当然也是西汉皇室的重要娱乐项目。
刘邦还在皇宫规划了一座专业足球场,即所谓的“巨城”。 在刘邦的影响下,西汉的帝王贵族都酷爱踢足球。 汉武帝刘彻、汉成帝刘敖也是资深粉丝,经常亲自炫耀。
汉代有一套成熟的踢球规则。 东汉学者李友在《巨成名》中记载:“圆方壁,拟阴阳。法月成对形容足球比赛激烈,二六相等。” 虽然只有简单的16个字,但却如实记录。 当时的体育场四周建有围墙,体育场呈东西走向,呈长方形。
最有趣的是目标。 双方各有6个进球,素有“二六并列”之称。 当然,这个目标与现代目标不同。 只不过是在地上挖了一个洞,更形象的叫“洞”。 当球被踢入洞中时即得分。 相应的,守门员各有6名。 在西汉足球场上,光是守门员就有12人,这对于现代球迷来说恐怕是难以想象的。
当时的球场上,双方还有一名队长,双方都选出了双方都认可的裁判。 可能是为了防止裁判“吹哨”,要求裁判“不熟人,不自私”。 当然,球员不能故意犯规,一定要“冷静,不怪罪”。
唐代至少有5种踢球方式
值得一提的是,原始足球在汉代就被引入军队。 当时的军事专家将其视为“战略伎俩”,是提高士兵体质的训练方法。
霍去病是汉武帝时期的猛将,曾征伐匈奴。 军队缺粮缺粮,影响了战斗力。 霍去病在战场上临时划定一块场地,带头踢了一球,鼓舞军心。
到了三国时期,学踢足球甚至被视为兴国强军的基本功。 当时的人们并不把足球当作一项简单的运动,而是当作备战、认真学习和训练的需要。 此后,足球在军营中流行了好几代。
唐代,虽然马球取代足球成为军队首选的军事训练运动,但足球仍是保留项目,在军队中流行。 唐代,足球运动在各界人士中流行。 诗人杜甫、李白都是足球大师。
此时的演奏方法与汉代不同。 唐代至少有五种踢球方法。 汉代的“六球”踢法已被废弃,出现了真正的“球”,当时被称为“门”。 有的两边各有“双门”,可以攻击对手; 有的在球场中央设有“单门”,上方有门洞。 双方都尽力踢球,谁踢球就得分。 双球门的踢法非常接近现代足球。
女子足球比赛没有进球
唐代足球最大的亮点就是女子足球的出现。 可以说,世界上最早的女子足球队诞生于我国唐朝。
唐康篇的《菊谈录》曾描述北京盛业坊北街人们观看“女足”的情景:“三个十七、十八岁的妇女,衣衫褴褛,脚穿木屐,站在路边槐树下,军中小伙子正在打蹴鞠,一个接一个,高数尺。” 然后,“观众的数量逐渐变得越来越独特”。
综合水平较高,球打得也漂亮的,是宫里的女人。 唐宫定期举行女足比赛,此时的头号球迷自然是皇帝。
女子足球队与男子足球队不同。 女足号称“免费踢球”。 场上没有球门,球员人数也不确定。 两个人可以对战,这叫“百打”; 或多人对战,称为“长虎”。 除了互相踢之外,还可以一个人单独踢,或者大家单独踢,这叫“打”。 当然,这样的足球比赛强度比男足低很多,比赛也更加丰富多彩。
【相关链接】
古代球迷是如何看足球的
倪芳柳
足球运动自诞生以来,一直是中国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运动。 汉代就有专业足球场“莒城”。 古人观看蹴鞠时,会奏乐击鼓以助兴。 粉丝们更唱起了歌曲《喜秋》:“喜秋儿,我爱你的善良,我爱你的体重,你知道高与低,轻与重。” 但与现代男足受欢迎不同,古代女足更受球迷欢迎。
数千人在场边观看蹴鞠
蹴鞠是古代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和表演之一。 唐刘禹锡的《铜锣天和伟志深泉二十首》描述了当时球迷看球的盛况:“节院闭衙队,赛场聚看车。歌舞升平,夕阳西下。” 南宋陆游《晚春情》诗也云:“少年骑入咸阳,如隼,轻如蝶,狂如蝶,万千人看蹴鞠”。场边,秋千下春忙。” 诗中的“万人观看”,可见古代有多少粉丝。
早在汉代,就有专业足球场,称为“莒城”。 三国王朝何彦所著的《景福宫赋》提到了当时莒城的样子:“西有左翼右平,讲学之处。陈二十六对” ,宫翼平等。” “左翼右平”是根据宫殿建筑标准,“墄(qī)”指台阶,“坪”指坡道,表明当时的体育场有相当于检阅台的设施。 卞兰的三国王朝《许昌宫赋》则更为具体:“置王座于莒城形容足球比赛激烈,观光芒”。 这个“王座”相当于当今足球场上最昂贵的座位。
唐宋时期,古代球类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。 蹴鞠受到社会各界的喜爱和欢迎。 不仅大街上的市民爱看球,皇帝也不时前来观球,指导比赛。 唐文宗是一位足球迷。 据《旧唐书·文宗年谱》记载,大和四年二月,“幸勤勤政楼观角,奏蹴鞠”。 大和九年秋七月,唐文宗“填龙”“第一池为鞠躬场地”,将龙首池填成了足球场,可见他对足球的热衷程度。
到了北宋时期,踢球、看球在皇室中更为流行,各种活动中也常有蹴鞠表演。 据《宋史·礼记十四》《封王大臣礼》记载,典礼时“百戏、蹴鞠、斗鸡、号角,皆依次迎”。 宋徽宗赵佶,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超级皇帝迷之一。 首先,在他即位之前,他经常亲自踢足球。 他即位后,专门为他组织了一支“皇家足球队”,到宫里看球,犒赏宾客。
据宋孟远着《东京梦华录》九卷记载:“亲王氏百官来庆生”。 有一次,宋徽宗在集应殿举行寿宴。 到了“第六杯御酒”时,足球队出来举行仪式。 “建球”表演。 宋徽宗在王公大臣的陪同下,在宫中坐着:“以下百官谢坐。长官、班从。太子、宗室、观察使都已上来,而大辽、高丽、夏国的使节、副使都坐在宫殿里。大家。清朝的年轻官员,各国的使节,坐在两个走廊上。军校下面,在后面排队。山塔。” 从这段话来看,集英馆丝毫不逊色于现代专业体育场馆,有VIP席形容足球比赛激烈,也有低层席。 1级观众只能坐在后面观看比赛。
对于古代的普通球迷来说,看足球自然不像贵族那样讲究,但仍然是一项很受欢迎的活动。 宋代,球是民间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,被视为“优美的音乐”。 司马光《复古春绝句》诗云:“东城丝网弹红球,北琼楼唱《石洲》。 书房里迂腐书生,晕头转向,可笑。”看着苍蝇的头。” 我希望学生们不要整天呆在那里。 如果我在自习室努力学习,我也得抽出时间看足球。
球迷边看球边打鼓、演奏音乐
古代看足球也讲究气氛。 正式的蹴鞠活动要有鼓乐助兴。 这就是《礼记·乐记》中所说的:“乐必从声而生,动静而形,是人之道”。 《王欢百花亭》第一章提到了在春天郊外举行的一次蹴鞠表演:“你看这郊外,确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,只见王室和孙子,蹴鞠荡,管弦鼓乐。” ..”可想而知,当时周围的围观者一定是多么兴奋,欢呼雀跃,鼓掌……元代《石林广记》中的“蹴鞠图”也证明了蹴鞠背上离不开音乐。然后。 所画的场景是在户外,三个人在踢球,后面跟着一个男人。 两名女孩和总共三名音乐艺术家表演了音乐。
汉代石刻画像中有不少蹴鞠、鼓乐的场面。 一般场景中都会有一个大鼓。 蹴鞠者袖长,善舞。 称为“大鼓蹴鞠”。 即在演奏蹴鞠时,可以击鼓。 ; 场边还有专门的人负责打鼓。 在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蹴鞠画像石上,还可以看到一个戏幕,幕后有人演奏音乐。 直至唐宋时期,蹴鞠都有鼓乐伴奏。 唐代诗人魏应物在《冷食后北楼作文》诗中写道:“远闻鼓声,军奏蹴鞠”。
宫廷蹴鞠表演离不开音乐。 唐诗人王建的《百宫词》中,有五首描写宫廷蹴鞠活动。 其中一人道:“吾妻《龟兹集》唱得好,皇上归玉楼,宫中争第一难,宫前勿玩背后。” 唐宫蹴鞠是用当时最流行的音乐——西域的“龟兹乐”来演唱的。宋代的蹴鞠更注重音乐和音阶。 《宋史·礼记二十二》,宴请金国使者的宴会上:“奏乐者三百人,白溪军七十人,丘军三人。”十二人,门前站着三十二人,旗鼓齐鸣的四十人……”这样热烈的气氛,场上的球员和场边的观众都会变得兴奋起来。
宋朝时期,在球场边唱起《原社诗雨》这首歌曲,为球场增添气氛,为球员加油。 “原社”就是当时的专业蹴鞠组织——气韵社。 《原社诗语》里有一首歌这样唱:“闲暇时相见,有空就给儿子打电话,喊着说:‘金丝,我高兴。’,刚刚开始,须弥.. ”明朝粉丝也有自己的歌曲。 明代冯梦龙全集收录了一首当时球迷传唱的歌曲,名叫《玩球》。 用球来表达情感,托物托人,歌曲情感丰富。
球迷爱看“女足”
与现代男足更具观赏性不同,古代球迷更着迷于女足。 元代杨维祯在《塔居歌献刘淑芳》中云:“塔居又重,佳丽春色……门一开,五彩缤纷的景色如堵,三——三个电话是五比五。” 女子蹴鞠表演时,人数约为30%至50%。 围观群众络绎不绝,形成“围堵”景象。
足球被踢出了男人的脚,和摇摆运动一样,后来成为了女性的娱乐项目。 唐宋时期,蹴鞠是妇女春季最喜爱的活动之一。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宋代“蹴鞠纹陶枕”。 其上的图案是女子蹴鞠的场景。 她双手背在身后,挺起胸前,抬起右脚。 踢足球,形象极其生动。 河北省博物馆藏的一件晋代瓷枕上也有妇女蹴鞠的图案,可见当时妇女蹴鞠的现象并不少见。
袁禄成的《蹴鞠篇与铁牙先生》描述了女子踢球的情景:“江南姑娘新彩,百花楼前打绣花轮,红莲袜不尘土飞扬。它们不尘土飞扬,而且很迷人。” 微风吹来,裙带翩翩起舞。 小芙蓉迎晨风,金玉步摇京东,绣衫窄斜红。 斜斜的红色刺绣,露出玉腕。 挥舞紫棉,汗香扑鼻。”踢球女孩又来了,“风骚”“秀手腕”,无疑比现代“足球宝贝”更“抢眼”。
古代女子足球队中,元代娱乐圈的女子以脚法最为出名。 关汉卿的《女校尉》唱到:“茶余饭后邀老友,游琴楼解闷愁,惟蹴鞠最浪漫。练时踢打轻柔,动作流畅熟稔。”表演。针如龙,眼如削,提枪绕凤,摇头。一左一右,折隼胜局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为了吸引球迷,增加观看乐趣,在古代,存在男女选手同场比赛的现象。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“蹴鞠纹铜镜”,背面有男女一起踢足球的场景。